學術研究 • ACADEMIC RESEARCH 56 澳大新語 • 2025 UMAGAZINE 32 情境。它主要聚焦於將AI作為輔助技術應用於生產製 造業的企業,而在服務業,或是以研發AI為核心業務的 企業中,我們並未觀察到類似的韌性提升效果。 此外,雖然AI在應對自然災害衝擊時表現出持續的韌 性,但對於因網絡安全攻擊或工業意外等技術性災難 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卻未見同樣的緩衝作用。這表明,AI 增強韌性的機制,可能取決於干擾類型與產業環境的 特定條件。未來仍需進一步探討其中的細微差異。 企業該如何行動?給管理者與政策制定者的啟示 我們的研究不僅印證了AI的技術價值,更為企業管理 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現實參考。首先,該研究凸 顯了AI在不確定環境中的價值,特別是在自然災害情 境下的應用潛力。其次,我們結合金融市場數據與基 於會計指標的企業績效衡量,為AI賦能企業韌性提供 了有力實證證據。這些研究發現全面勾勒了當AI作用 於危機發生時,市場的反應以及企業的表現。研究發 現則呼應了過往文獻中一些初步的結論,同時為企業 估值與管理實務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這個氣候多變、挑戰頻發的時代,理解科技如何協 助企業應對不確定性至關重要。我們的研究強調,AI 不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一項強化韌性的關鍵動 能。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策略性的人工智能投資,搭 配周全的組織設計,能夠成為抵禦不可預見衝擊的重 要保障。對政策制定者與社會大眾而言,這凸顯了營 造有利環境的重要性,讓企業得以善用先進技術,共 同建構更具韌性的未來。隨著AI持續演進,其助力於 企業應對逆境、實現發展的重要性將與日俱進。 量度AI影響力:深度剖析 為了解AI的具體貢獻,需要一套可靠的方式來衡量自然 災害的影響,以及企業在AI方面的資源投入程度。不 同於以往僅關注企業總部的研究,我們細緻分析縣 級營運據點,精確估算災難衝擊的程度和強度。至於 衡量AI投資部分,則通過龐大的線上招聘信息數據 庫,篩選出需具備AI相關技能的工作職缺,以此量化 企業在AI人才上的投入。 研究的核心目標是驗證AI是否確實提升了企業的韌性。 為此,我們採用整合事件研究法(pooled event study), 比較在自然災害發生期間及之後,對AI投資程度不同企 業的表現差異。結果顯示,AI投資程度較高的企業在災害 期間遭受的損失更輕微,回報也相對更正面。具體而言, 一家企業僅需讓總在職人員的2.4%掌握AI技能,便能在 遭遇嚴重打擊後短時間內恢復其企業估值。 AI如何施展魔法:產能函數的轉變 除了觀察韌性表現,我們更進一步探究AI的運作機制。 透過調整後的產能函數模型,檢視企業如何在不確定 環境下,將勞動力與資本等投入轉化為產出的效率。結 果發現,在面臨風險時,AI投資比例較高的企業,其每單 位勞動力或資本投入可帶來更高的產出,顯示AI增強了 企業對突發事件的彈性與適應力。即使考慮各種干擾 因素與可能偏差,這一效應依然穩健存在。 為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我們解決了一個潛在疑慮, 即投資AI的企業可能本就具有較高的韌性。我們採用工 具變量法,將企業初始的任務結構與其同業中AI相關任 務的增長情況相結合。同時,我們也控制了其他類型的 資訊科技投資因素,例如資料分析、雲端運算和機器人 技術,以分離出AI的獨特影響。研究結果一致地指向相 同的結論:AI在增強企業韌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AI應用的一個微妙現實:落後企業的潛力與限制 不過,我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經營狀況 欠佳的企業,雖然理論上可以透過AI大幅改善其生產 力,但實際成效卻往往不如表現較好的同行。這一差距 主要源於缺乏互補性投資,例如未同步調整組織架構、 培訓員工或升級基礎設施。這提醒我們,投資AI技術不 是「一鍵式解決方案」。要讓它真正發揮價值,除了技術 本身,企業還必須調整整體戰略,特別是對那些正處於 困境的企業而言,光靠購買軟件或聘請幾名工程師是 不足以應對的。 超越商品生產:AI韌性展現之處與局限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意義重大的研究並非適用於所有 企業需同時作互補性投資,方能彰顯AI的價值。 A firm’s complementary investments are essential to unlock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AI
RkJQdWJsaXNoZXIy NzM0Nz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