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人物專訪 • EXCLUSIVE INTERVIEW 澳大新語 • 2025 UMAGAZINE 32 剛到澳門大學,孫教授隨即與王笛教授等主辦《中國公 共史學集刊》。他認為,要成為港澳最好的歷史系,必 須有自己的刊物;此外,還需要挖掘獨有的歷史和文化 資源,創立屬於自己的學術品牌。 以「記憶之場」重釋澳門 孫江教授指出,中國傳統歷史學追求司馬遷的「究天人 之際,通古今之變」,重視從歷史中窺見規律;惟自18 世紀末以來,人們對未來的願景已反過來驅動人類歷史 向前發展。 孫教授主編並翻譯的法國重要記憶研究巨著《記憶之 場》(Les Lieux de Mémoire)正在陸續出版, 共有15卷。該書由法國史學家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主編,匯總了法國集體記憶研究的成果,是當 代國際學界深具影響力的記憶研究著作。「記憶之場」 由場所(lieux)和記憶(mémoire)組成,泛指具有 集體記憶的特定地點、物體、事件,乃至抽象的觀念, 是建構歷史敘事的重要元素。「記憶之場」的特徵可 一分為三:實在性,真實存在的如檔案館、敬禮儀式、 世代觀念等;象徵性,基於某事或某人經歷而存在的特 徵;功能性,承載形塑和傳承記憶的職能。 隨著人們在「記憶之場」持續活動並存取記憶,歷史與 當下得以連結,並將對未來有所啟迪。在將《記憶之 場》這部煌煌巨著引入中文世界的同時,孫教授亦將相 關研究方法導入具體的研究中。 在孫教授的眼中,澳門是一個連結東西古今的「記憶之 場」,除世界文化遺產外,街名、宗教、語言、習慣 等,無不蘊含巨大而複雜的人文記憶。從時間線上,澳 門的歷史可粗略劃分為前殖民時期、殖民時期和回歸後 的新時期。他積極推動以「記憶之場」為方法重構澳門 歷史敘事。他補充道:「澳門的歷史是殖民、回歸與全 球化交織的產物,應以本地為視角重新予以詮釋。澳門 亦足以成為一部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的歷史 敘述的範本。」 在孫江教授的帶領下,澳大歷史系先後主辦了「澳門: 東西融匯的記憶之場」國際研討會和「記憶之場的理論 與實踐」學術工作坊。他表示,澳門大學的跨學科基 礎、國際化師資以及全球交流網,將成為有關研究的重 大助力。 督教史,他欲赴美國深造,並為申請獎學金而前往中轉 站日本。在日本停留期間,他僅一年即自學掌握日語, 於1993年獲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破格錄取,直接攻 讀博士學位課程。孫教授在讀博期間,同時在早稻田大 學法學部及駒澤大學文學部等教授東亞史。1999年,他 順利畢業後在靜岡文化藝術大學國際文化系任教。 留日20年間,孫教授在社會史、記憶研究和思想史等 方面多有收穫。與此同時,他還關心歷史與現實的關 系,研究圍繞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和記憶問題。除了個人 學術產出外,他亦希望培養契合己志的學生,延續學術 薪火。這個揮之不去的念頭最終促使他重返母校南京大 學,同時執教於政府管理學院和歷史學院。孫江教授創 立學衡研究院,引領「概念史」和「記憶研究」兩大前 沿領域,吸引了來自歷史、文學、政治、新聞、社會等 多學科的青年學者從事研究。他更以首席專家身份獲得 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現代中國公共記憶與民 族認同研究」,並獲得「優秀」的結項評定。 2024年,孫教授來到澳門大學。澳門作為中國最早開放 的門戶樞紐之一,對中國及東亞近代史有著重大意義。 為此,孫教授打算以「記憶之場」方法重新書寫澳門歷 史,並提出了「以澳門為中心」的全球史構想。 學術組織者 「研究歷史是為解決生命中的困惑。歷史是我的田野, 整個人文社會科學是我的方法。」孫教授如是說。這也 解釋了,為甚麼他的研究涵蓋了中、西、日,涉及歷史 學、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等範疇。孫教授 除個人專著外,主編的學術叢書和學術期刊甚多,在中 外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孫教授從當碩士研究生起,即協助導師編纂「中國社 會史叢書」,成為最年輕的編委。2002年與楊念群教 授等發起祖述梁啟超的「新史學」運動,創辦《新社會 史》(後更名為《新史學》)集刊。2006年,他在日 本著名的國家研究機構——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組織 了「概念史」研究團隊,進行比較研究。 2013年孫教授全職回國後,挖掘了南京大學歷史上「學 衡」這一文化符號,創辦學衡研究院,十餘年間主編叢 書、集刊十餘種,如《亞洲概念史研究》《學衡爾雅文 庫》等等。他亦與國際學界交往密切,參與過眾多合作 研究項目,擔任重要學術期刊的編委或特邀編輯。
RkJQdWJsaXNoZXIy NzM0Nz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