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gazine_32

12 封面專題 • COVER STORY 澳大新語 • 2025 UMAGAZINE 32 惠紅勛教授 Prof Hui Hongxun 市電網靈活資源調控技術」,在信息全息感知、建 築時變建模、優化調度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團隊既考慮靈活資源的電力特徵,並結合外部環 境、用戶舒適度、建築熱慣性等非電力特徵,圍繞 基於物聯網的城市電網靈活資源,提出跨域信息 交互、多時間尺度建模與可調控能力量化技術,基 於此考慮電力市場和碳市場聯動,提出資源調度 控制技術。 技術首先於澳大校園應用,團隊建立智慧能源數 模混合實時仿真平台,整合光儲充一體化、集中供 冷等資源,成功實現微秒級實時調控校園電力系 統運行。惠紅勛教授表示,該平台成功讓校園能源 消耗的費用降約10%,為城市減碳提供了「澳大樣 本」。此外,團隊支撐深圳市研發「建築能耗監測平 台」和「可控負荷資源管理平台」,並依託該市雙碳 大腦平台實現建築集群的規模化示範部署應用, 助力提升城市電網調節和新能源消納能力,建設 灣區低碳城市。 電氣化交通「可調」與電網「能容」 澳門約25%的直接碳排放由陸上交通系統產生, 因此,推動陸上交通電氣化是澳門特區政府發佈的 《澳門長期減碳策略》的核心措施之一。澳大團隊 在電動汽車充電負荷建模與分析、充放電引導與 調控、充電基礎設施規劃等領域深耕,與澳門電力 合作開發澳門智能充電管理平台,應用於充電基 礎設施優化;與南方電網等合作提出電動汽車的 規模化有序充放電控制,及其作為移動式儲能提 升電力系統韌性等技術,並在廣東、海南等應用,助 力目標七「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與目標十三「氣候 行動」協同推進。 配電網是城市電力系統的「毛細血管」,運行效率 直接關乎減碳效果。針對澳門及大灣區負荷密度 高、配電網結構複雜、運行靈活性不足的問題,團 隊以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技術破局。實驗室副 教授張洪財指出,團隊研發的「數據驅動的非參數 運行及控制技術」,為配電網智能化升級提供了新 思路:無需依賴精確的物理參數,僅利用人工智能 技術即可實現複雜城市配電網的準確建模和智能 控制,有效提升配電網對分佈式風光新能源及電 動汽車等新型負荷的承載能力,助力城市配電網 安全、高效、低碳運行。 橫琴的成功範例 澳大創新技術的價值進一步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 區驗證。團隊與國家電投合作,將數據驅動技術應 用於集中供冷系統的運行,即通過區域製冷系統 實現智能化管理。負責該項目的張洪財教授解釋, 項目利用冰蓄冷技術「削峰填谷」:在用電低谷時 儲能、在高峰時融冰釋能。如此一來,既減少了對 電網高峰負荷的壓力,又充分利用了低谷時段的 廉價電力。 智慧能源數模混合實時仿真平台為城市減碳提供了「澳大樣本」 The smart energy hybrid real-time simulation platform provides a pratical ‘UM model’ for urban carbon reduction

RkJQdWJsaXNoZXIy NzM0Nz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