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 封面專題 11 2025 UMAGAZINE 32 • 澳大新語 科技築綠 守護生態永續 Leveraging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to Advanc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傳統電力系統遵循「源隨荷動」模式——發電端被 動跟隨用電需求,面對大規模新能源接入,難以平 衡電網與實現減碳。澳大校長、智慧城市物聯網全 國重點實驗室(下稱「實驗室」)主任宋永華教授 是最早提出「荷隨源動」的學者之一,主張將調控 重心從發電側轉向需求側:通過引導用電負荷靈 活回應能源供應,提升風、光等不穩定新能源的 消納,協助電力系統安全、經濟地利用新能源。例 如,商業樓宇的空調系統可利用建築熱慣性調整 運行、電動汽車可錯峰充電,這些「隱形資源」的激 活,有利於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十三「氣候行動」。 城市電力的「減碳路徑」 澳門等大灣區城市經濟增速快、人口多、電力負荷 密度高,尤其酒店、樓宇等公共建築密集且高能 耗,對電網安全與低碳節能調控的需求迫切。實驗 室助理教授惠紅勛團隊研發的「基於物聯網的城 錨定雙碳戰略和建設宜居、韌性、可持續的智慧 城市為目標,澳門大學結合區域特點,在生態領 域重點向智慧城市碳中和綜合能源系統、區域海 洋環境兩大研究方向推進,回應可持續發展目標 十三「氣候行動」、目標六「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 目標十四「水下生物」,助力澳門實現2030年 碳達峰、2050年電力和陸上交通領域深度減 碳的目標。 能源調控的革新 澳門的能源消費以電力為主,佔比逾六成,電力消 費中又以商業消費佔主導;且九成電力依賴外購。 此背景下,澳門要實現碳中和,須從本地發電、外 購電力、建築與交通耗能等方向綜合入手。澳大 依託智慧城市物聯網全國重點實驗室,以物聯網、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智能化改造城市配電 網、優化需求側調控等碳中和路徑築牢基礎。 文 :樊越欣、關家熹|圖:編輯部,部分由受訪者提供|英文翻譯:郭麗雅、謝菀菁 Text: Gigi Fan, Stella Kuan︱Photo: Editorial board, with some provided by the interviewees English Translation: Gloria Kuok, Bess Che
RkJQdWJsaXNoZXIy NzM0Nz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