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gazine_30

42 人物專訪 • EXCLUSIVE INTERVIEW 澳大新語 • 2024 UMAGAZINE 30 作文學、歷史、哲學、語言的內容。六世紀初的《文 心雕龍》更將山川動植物皆視為『文』,不只是英文 『literature』那種以小說為中心的狹義概念。我從年輕 時便很反感學科劃分制度,這一態度直接影響我的學 術起點和之後的發展。」他後來留意到,「文」也是中 國傳統中有關政治、道德、甚至宇宙秩序的一個複雜概 念,很難清晰定義。比如,體現在外交關係中的「文」 多以儒教話語出現,強調德治或文治,也是一種以中國 中心的形式出現的安保平衡。朝貢禮儀和立足於這一禮 儀的秩序是這種體系的典型體現,而當這一秩序失敗 時,便會出現戰爭(武)的問題。因此,他近年除了研 究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東亞的朝貢秩序,也探討這 一秩序失敗後東亞的戰爭問題。 林教授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者研究的是問題而 非「學科」,不應「有學無問」:「我們帶著問題進 入某個領域,自然也當準備隨時到其它領域尋找解 決問題的手段和視角。例如,近年我研究東亞朝貢禮 儀與『文』的關係時,發現傳統歷史學的相關論著無 法充分釋疑,要借助社會科學的方法,比如一些人類 學、宗教學的儀式研究理論和社會學的理論,才有較 具說服力的答案。」 研究章太炎思想二十載 林教授在東京大學求學治學期間,開始關注「文」與當 時在日本盛行研究的法德思想家(如德國的解釋學思想 家、法國的薩特、福柯、德理達)的關聯,這也為他試 圖重構「文」提供新的角度。林教授認為,東亞有一位 與這些西方思想家有相通之處、但政治經歷更為傳奇、 且與日本關係深厚的中國思想巨擘。他就是與孫文、黃 興並稱清末「革命三尊」的章太炎(1869—1936)。 林教授表示,章太炎深諳「文」的力量。清末革命期 間,孫文在革命團體同盟會統籌全局,章太炎則以思想 和文字推動反清革命,建立民國,並倡議亞洲各國的革 命者團結互助,以解放受帝國主義和專制主義雙重壓迫 的亞洲民眾。這些理念對後來的第三世界理論(即「弱 小民族」話語)影響深遠。 2004年,林教授完成東京大學博士階段學習,旋即獲 得該校研究生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助理教授的位置,後來 逐步升為教授。他也曾兩度因家庭原因到香港城市大學 任教。過去20年,林教授不斷研究章太炎及以「文」 為手段的「革命」,這種革命有別於狹義的暴力革命。 考相互交織。「我視東亞為一個整體。我的中國研究 和日本研究從一開始就是在一個超越民族國家框架的 東亞框架出發。當然,這個東亞也是置於全球史的脈 絡之中。」 廈門到東京的學術路 林少陽入讀廈門大學外文系後,受到來自日本筑波大 學、研究中國先秦思想的森秀雄老師啟蒙。森教授對 教學非常投入,並且邀請林少陽等三、四位優秀學生 每週到他家中研討,讓他們在大四剛開始時便幾乎提 前接受碩士層次的訓練。「我在大學時就對學科的設 置存疑。在強烈的求學好奇心引導下,我得以在一、 兩年內學會日文,又在森老師指導下在三、四年級研 習東亞歷史和文化,可以說未有太受封閉的學科制度 所限。我能在學業上有較快的提升,大抵要歸功森老 師啟蒙,至今我仍感激不盡。」 這時,林少陽已決意成為學者,於是赴吉林大學攻讀 碩士。他的室友來自哲學系,自己則屬於文學專業, 但他對「文學」這一制度有許多疑問。他對文史哲都 高度關心,研究題目則偏向思想史。 探索日本思想史 林少陽往後再到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深造,後來 在該校任教多年。他表示:「戰後日本社會深受美國 文化影響,但知識分子崇尚法國和德國思想,同時將 美國視為日本國家權力的一部分。我的導師小森陽一 是日本反體制知識分子的領袖人物之一。他有一種無 所不包的『文學』概念,以『文學』為材料研究日本 近現代史。」林教授在日本深造和任教時常與幾位日 本著名知識分子深度交流,這對思想史研究者來說有 點像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是一筆寶貴的資產。「這也 激發我深入探討東亞『文』的傳統與知識分子的關 係。」林教授視「文」為一種漢字圈知識分子的無神 「宗教」,而他的日本思想研究則主要涉及17世紀末 至18世紀初的江戶日本,以及20世紀戰後的日本。 「文」無定界 林教授認為自己是典型的近現代思想史研究者,但他 的「近現代」是始於16世紀末,有別於一般認知。 他早年便對東亞傳統中「文」的概念深感興趣,最初 是因為對其在現代的消失感到困惑。這也是他的博士 論文的焦點之一。「『文』這概念源於先秦時代, 《論語》即充滿對『文』的討論,涵括我們今天稱

RkJQdWJsaXNoZXIy NzM0Nz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