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新語 • 2022 UMAGAZINE 26 6 封面專題 • COVER STORY 得以接收和解讀眼球傳來的視覺訊息、從中識別詞 語、將詞語組合成句、理解並形成記憶。人類對腦 部的認識啟發了不少檢測及治療腦疾病的技術,以 及人工神經網絡等電腦計算方法。 雖然人類對腦部的探索已有不少進展,但對於高等 認知功能、記憶和自我意識如何產生等重大問題還 是幾乎一無所知。根據世界衛生大會在2020年通過 的一項決議,癲癇和其它神經系統疾病是導致「殘 疾調整生命年」(即因過早死亡而損失的壽命加上 因生活在不完全健康的狀態下而損失的生命年數) 的主因,也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然而,很多跟 神經系統有關的疾病的發病機制仍是未解之謎,導 致相關藥物的開發往往以失敗告終。 為了在認知機制、腦疾病和類腦人工智能等方面 尋求根本性的科研突破,美國、歐盟、日本和其 它國家多年前已開展長期的大型研究計劃。中國也 在2021年啟動「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 究」重大項目,支持全國各地開展先進研究。 匯聚不同領域專家 澳大在2017年成立協同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 院),致力促進澳門、粵港澳大灣區及海內外高校 的跨學科研究,培養創新型人才。其下設的認知與 腦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匯聚校內不 同學院和研究院的專家,開展極具跨學科特質的項 目。研究中心主任、健康科學學院教授袁振說: 「我們每個思想和行為都來自腦部,因此我們研 究中心的項目除了直接與自然科學相關,還涉及人 文、社會科學、法律、教育和工商管理等領域。」 作為澳門領先的腦科學研究機構,研究中心重點開 展成癮與決策、腦與語言認知、兒童發展、認知 老化和腦疾病、腦影像與腦網絡圖譜方面的研究。 該中心設有四個實驗平台,提供各類先進儀器。其 中,神經影像實驗室備有一台研究專用的3T功能磁 共振成像系統,以及一系列近紅外光譜腦成像系統 和腦電檢測設備;腦干預實驗室有經顱電、磁刺激 等多種腦刺激系統;認知與行為抽查實驗室則有一 系列眼動追蹤儀和無線生理訊號記錄儀;高性能計 算平台提供GPU平台,可用於深度學習任務或作為 虛擬數據中心。 袁教授說,藉著這些先進設備和廣泛的跨學科合 作,研究中心成員過去兩年發表了超過200篇學術 期刊文章,近期多份知名期刊,包括《大腦皮層》 《神經成像》《皮層》《認知神經動力學》《今日 材料生物》和《臨床及轉化醫學》均刊登他們的研 究成果。 研究切合澳門所需 研究中心不少項目均與澳門社會息息相關。其中, 一些研究人員近兩年分析了不少成癮人士的腦部掃 描,為預防和干預行為成癮提供新線索。「遊戲和 賭博成癮的神經認知機制」項目負責人是社會科學 學院副院長(研究)、心理學系教授胡文詩。胡教 授說,在長達兩年的數據收集期中,參加者要接受 多次掃描和提供資料,使研究人員得以了解遊戲和 賭博成癮如何演變,從而找出可用於治療或判斷成 癮程度的生物標記。 澳大研究人員也借助澳門作為一個多語言社會的特 質,在另一個重點項目中招募一些居民以中文(廣 東話和普通話)、英文和葡文作聽說讀寫和執行同 步傳譯等跨語言任務,期間記錄他們的腦神經網絡 活動。該項目負責人、人文學院副院長、翻譯傳譯 認知研究中心主任李德鳳教授表示,他們的目標是 分析不同語言的使用如何影響大腦的執行功能,並 且為構建一個皮質表層大腦圖譜資料庫打下基礎, 該資料庫將會向全球科學家開放。 語言與腦部的關係也是重要的研究領域。袁教授的 團隊對比了人類與獼猴腦部中跟語言生成息息相關 的布羅卡區,其後在立體像素層面找到20多個相信 是演化自同一個結構的位置,有助日後構建跨物種 的腦網絡圖譜。 一些研究項目則涉及神經認知障礙疾病。澳門轉化 醫學創新研究院代副院長、中華醫藥研究院助理教 授趙永華與袁教授合作,分析長者腸菌樣本中瘤胃 球菌、毛螺菌、脫硫弧菌和大腸桿菌的增幅跟認知 功能之間的負面關係。趙教授說,研究結果顯示, 分析腸道中某些微生物的增減,可能有助於評估長 者患上阿茲海默症等認知障礙疾病的風險。 另一方面,研究中心的一個團隊開發了多種腦機接 口,並在國際和全國性的腦控打字比賽奪冠,更創
RkJQdWJsaXNoZXIy MTQ1NDU2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