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gazine_24

ACADEMIC RESEARCH • 學術研究 2021 UMAGAZINE 24 • 澳大新語 52 文/徐建華 Chinese & English / Jianhua Xu 新冠疫情與犯罪及其治理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Its Effect on Crime and Its Control 這種恐懼之下,尋找一個「替罪羊」成為大眾 普遍的一個心理反應。雖然這樣的做法是不 對,但它確實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現 象。如果未來還會有類似的瘟疫發生,某些特 地的人群會可能會再次受到污名或歧視。類 似的情況在人類歷史上屢次發生,很遺憾是 歷史總是在重複上演。 當污名、歧視與暴力等現象發生在不同種族 之間時,感染病毒的心理恐懼不再是唯一原 因,而種族主義則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在 中國廣州出現的對短暫的對非洲人的歧視以 及在美國社會持續不斷的對亞裔歧視,也都 是有著種族主義借助新冠疫情再次復發的背 影。在大多數社會當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 種族主義。在正常情況下,種族主義可能不會 表現得那麼明顯。但如果有特定的時間和事 件觸發了它,則可能會再次出現,而新冠疫情 正是這個觸發機制。 個體的歧視與仇恨犯罪往往也不是在一個真 空環境中發生,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政治 與意識形態的衝突起著重要作用。在香港、台 灣出現的因疫情對內地人的歧視,在美國出 現的對華人和亞裔的歧視,也都有著政治和 意識形態的衝突的影響。我們研究發現,在世 界衛生組織將此次疫情更名為COV I D ‑ 19之 前,很多地區都在使用「武漢肺炎」這一含歧 視性的名稱。但是,世界衛生組織更名之後, 澳門幾乎沒有媒體繼續使用「武漢肺炎」這一 名字,而在香港、台灣以及海外的華文媒體, 即使到現在依然有媒體使用這一具有歧視性 的名稱。媒體關於疫情名稱使用的背後,體現 出來的是中國內地與澳門與之間相對和諧, 而與香港、台灣關係相對緊張的政治關係。在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近兩年,疫情結束仍遙 遙無期。對疫情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的反 思是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任務。在犯罪學 界,不少學者都在積極研究疫情對於犯罪及 其治理的影響。疫情初期,全球多地進行封鎖 和居家隔離。封鎖限制了人類的流動,從而 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與人接觸型犯罪的發 生。在整體上來說,被封鎖地區,在封鎖期間, 總的犯罪率都出現了下降。而與疫情相關的 一些類型的犯罪則呈現上升趨勢,比如與口 罩相關的詐騙犯罪、因為居家隔離而導致家 庭暴力、在一些歐美國家出現的對亞裔仇恨 犯罪都有所增加。 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我和我的研究團隊就 注意到一系列因疫情而導致的犯罪問題,如 口罩詐騙、過度執法、疫情對整體犯罪率的 影響以及歧視和仇恨犯罪。在我們進行的一 系列研究中,其中一篇名為《新冠疫情下華 語社會中污名、歧視與仇恨犯罪》的文章於 2 0 2 1 年初在學術期刊《亞洲犯罪學》發表。 在這個研究中,我們探討了在華語社會中出 現的對不同群體的污名、歧視與仇恨犯罪等 現象,並且從個體層面的心理恐懼、社會層 面的種族歧視以及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政 治關係三個維度來分析引發污名、歧視以及 仇恨犯罪的原因。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在中國內地被污名與歧 視的群體從最早的武漢人、湖北人逐漸轉向 以非洲人為主體的外國人。而在其他國家與 地區,被歧視的物件從中國人逐漸蔓延到華 人和亞裔。對所有群體的歧視背後,是人們對 感染病毒的恐懼。作為一種未知而缺乏有效 治療手段的新式病毒,人們很擔心被感染。在

RkJQdWJsaXNoZXIy MTQ1NDU2Ng==